河南工业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推介(三)
科技成果
Sci & Tech Achievements
01
成果名称:面制品专用蛋白粉的开发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本成果通过对不同蛋白质性能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面制品的性能,确定最佳的配比;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面制品品质的变化,对蛋白质进行改性后添加,以提高面值品的品质,如添加成果中改性的大豆蛋白,可降低馒头的老化,起到营养和保鲜的作用。添加成果中改性具有抗氧化、低敏性等功能性蛋白的面条中,可以用于特殊人群。已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
市场前景:
花生、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综合利用油料作物,增加油料作物的附加值,延伸价值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于面制品中,提高营养。再如改性具有抗氧化、低敏性等功能性蛋白可用于特殊人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产品售价将是普通小麦粉的3倍。
02
成果名称:高、低水分植物蛋白肉品质评价及改良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该成果建立了牛肉的熟度分级表征方法,并以熟制牛肉的物理特性为参照,评价高水分组织蛋白产品的品质特性,优化了挤压生产工艺和配方,改良并提升了高水分植物蛋白肉的品质;创制了预制裂缝分层撕裂分析方法,实现了对高水分植物组织蛋白类产品组织化程度的定量表征;研究并采用了谷肮粉原浆、低温脱脂豆粕粉直接制备高水分组织蛋白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该成果还研究了低水分植物蛋白肉品质提升与评价关键技术,解析了原料特性对低水分组织蛋白品质的调控规律;研究了大米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对复配生产挤压产品的品质和结构特性的影响,开发了无麸质低水分组织蛋白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建立了低水分组织蛋白的感官评价方法,对关键感官指标和低水分拉丝蛋白的质构特性及理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成果为生产高质量高水分和低水分植物组织蛋白肉提供了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已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
市场前景:
据估算,使用谷朊粉原浆代替谷朊粉进行高水分植物蛋白肉生产,可以为降低谷朊粉生产企业约40-45%的生产成本和高水分植物蛋白肉加工企业约3-5%原料成本。使用小麦谷朊粉原浆绿色生产植物组织蛋白技术的应用可以给植物蛋白肉加工企业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03
成果名称:大米适度加工与品质提升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本成果系统研究了大宗稻米品种不同加工精度对大米加工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储藏特性影响的规律;以加工精度(留皮度)为基准,辅助以国家标准的标样为参考、客观仪器分析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确立了大米的适度加工范围;根据砂辊开糙碾米工艺,研究开发了合理搭配碾白比例和粗细砂辊结合,砂辊铁辊相结合的适度加工技术。适碾米与精米相比较膳食纤维提高了30%以上,钙提高10%左右,VB1提高8%以上,香味成分保留率提高28%左右,消费者食用品质接受度70~90%。
该成果在日加工400吨籼米生产线上进行了产业化应用,从生产试验结果来看,采用两道碾白可以完全可以达到适度加工大米的需要,总体上从碾磨工段吨米电耗降低了20.36%,出米率提高了5.7%,碎米率降低6.74%。经过近两年销售,实现红牡丹牌沙软粘粗米、美香粘粗米等12个品种规格2946吨,总销售,已登记鉴定成果。
市场前景:
据估算,使用该成果技术可以提高出米率2%以上、降低碎米率5%左右、节约电耗20%(碾米工段),使用适度加工技术应用可以给稻米加工企业带来显著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以日产100吨大米工艺为例,提高出米率2%、降低碎米率5%、节约电耗20%(碾米工段装机容量按200千瓦计算),每天可以多出2吨大米,大米按4000元/吨,碎米按2500元/吨,米糠按照2800元/吨,电费按0.6元/千瓦时计算,每天可以增加1.0476万元毛利,一年按照200天生产计算,每年可增加209.52万元利税。
04
成果名称:稻谷新鲜度测量仪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本成果研发了一种稻谷新鲜度测量仪,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为方形结构,在外壳体内按照功能依次设置有发光聚焦区、准直滤光区、样品观察区和中央处理区,且发光聚焦区、准直滤光区、样品观察区之间均通过光孔连通,样品观察区与中央处理区通过导线连通;使用时本测试仪通过光谱法对于稻谷的新鲜度做出精准的测量,进而对于稻谷新鲜程度做出评价,对于保证稻谷的品质新鲜、及时了解稻谷的储藏状态和对预期安全储藏周期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准确的特点。已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
市场前景:
本成果在全国粮食收储企业以及粮食加工企业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设备价格低廉,市场需求广泛,按照每台2.0万元的定价,1000台的推广量,可以预期2000万元的收益。同时本成果的投入使用,可以促进稻谷的保质减损,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稻谷的储藏保鲜,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口粮,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效益显著。
高校简介
University Profile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先后隶属国家粮食部、商业部、机械工业部和国内贸易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占地2764.5亩,在校生规模39000余人,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22个学院,教职工2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同时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储运、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设计、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36项,主持或参与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报告300余项。为“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建设的137条粮油生产线提供了工艺技术,为行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