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河南工业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推介(五)

2024-11-15

科技成果

Sci & Tech Achievements

01




成果名称:赤霉病小麦主要污染真菌毒素防控处置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研究针对病害小麦难以识别/去除、主要污染真菌毒素危害严重且难以降解消减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出基于光谱技术的赤霉病小麦高效快速识别技术与装备、赤霉病小麦高效分选分离与去除技术装备以及基于高能射线、臭氧等多种无损无害、绿色环保技术手段为一体的赤霉病小麦主要污染真菌毒素的高效削减去除新技术工艺,能够尽最大限度去除消减赤霉病小麦中的主要污染真菌毒素,确保小麦产后产品的加工利用安全和保质增效。

图片


市场前景:

该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可有效控制赤霉病小麦中污染真菌毒素的含量,减小后续加工产品质量相关风险,显著提升小麦产后的加工利用价值。

02




成果名称:小麦品质陈化机理及储藏环境控制技术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深入研究了储藏微环境下储藏过程中小麦细胞内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酶促和非酶促防御系统的变化规律;小麦淀粉色泽、溶解度、膨胀度、吸湿性、吸水率、冻融稳定性、直链淀粉含量、α-淀粉酶酶解力、黏度、回生值、崩解值、淀粉凝胶硬度、弹性、粘聚性、咀嚼度等特性的变化规律;小麦四种组成蛋白、氨基酸组成及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小麦粗脂肪提取物酸值,脂肪酶活动度,脂肪氧化酶活力,磷脂酶A2 活力,总脂肪酸组成,游离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和挥发性物质组成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筛选、优化、验证了小麦储藏过程中致劣特征标识物主要为淀粉中位径、淀粉a*值、淀粉峰值黏度、脂肪酸值,并建立了劣变指标预测方程,用于判断小麦的储存品质状况。

对小麦样品进行波长范围为570~1098nm 的近红外光谱采集,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正态标准化(SNV)及导数处理,MSC 处理可以消除颗粒引起的基线漂移,导数处理可以提高峰的分辨率,并建立和验证光谱模型。应用技术研究了小麦储藏品质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建立小麦新陈样品数据库、定性判别定标模型,研发了小麦新陈程度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可用于鉴别小麦储藏时间,操作简便快捷,判定结果可靠。

市场前景:

同时项目还从我国不同生态储粮区域的划分、我国储粮生态区域特点及储粮的关键问题、储粮管理的常规模式入手,以我国七个生态储粮区特点为依据,根据不同生态储粮区的地理位置、主要生态因子及特征等优化了各区包括粮食入库要求、最适宜仓型及性能要求、储粮技术设备、储粮保质减损绿色综合控制技术和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的储粮技术方案,由七个储粮生态区保质减损绿色综合控制技术构成了粮食储藏保质减损绿色综合控制技术体系,可指导粮食储备实际工作。

03




成果名称:“电子粉师”智能测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电子粉师”智能测控系统研发与应用(简称“电子粉师”)主要应用于粮食加工(小麦制粉)领域。本项目在系统研究小麦制粉过程关键控制技术基础上,基于激光衍射、图像处理、近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采集物料颗粒呈像数据、表征小麦粉品质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和构建数学模型,开发在线粒度检测及小麦粉水分、灰分、蛋白质含量等关键指标的智能化光谱系统;集成在线取样、粒度分布检测、品质指标分析、数据即时处理及信息反馈于一体的激光粒度和近红外测控装备与系统,创建集检、测、控一体化的“电子粉师智能测控系统”,实现了小麦粉加工精度及产品品质的在线智能化调控。

该成果通过研究研磨强度对小麦粉质量影响、加工过程不同系统粉特性、在线近红外检测技术、智能化指标控制技术等研究,根据在线近红外检测指标,调控小麦配比、研磨强度、粉流去向,实现检、测、控一体化的智能化系统,实现小麦粉加工精度及产品品质的在线智能化调控。通过不同剥刮率下在制品特性、粒度对小麦粉质量的影响、在线取样及激光粒度检测技术、智能化剥刮率及面粉粒度控制技术等研究,实现在线取样进行粒度分布检测,自动调整皮磨系统剥刮率,实现皮磨操作智能化,根据小麦粉粒度分布,提供小麦粒度信息,指导或自动调整心磨磨粉机及操作、粗细粉流调整、撞击强度调整,实现小麦粉粒度(破损淀粉)智能调控技术。项目开发的小麦粉指标在线测控技术和剥刮率和小麦粉粒度在线测控技术,实现了面粉厂在线测控一体化,为智能化、无人化工厂打下坚实基础。经中国粮油学会组织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在内的国内行业知名专家鉴定,该技术在国际和国内属于首创水平。

市场前景:

该项目技术成果可在所有小麦制粉厂推广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可对近红外测控、剥刮率和粒度测控全部和部分实施,也可进行检测,通过数据提示人工控制。

该项目实施后对于有利于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与提升,有利于生产智能生产智能化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04




成果名称:植物蛋白肉关键技术研发和新工艺开发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谷朊粉原浆、活性谷朊粉为原料,辅以大豆蛋白、花生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利用挤压技术生产组织化蛋白,探索了高水分和低水分谷朊粉组织化适应性,建立新的方便快捷且能够精确描述植物蛋白组织化程度的定量表征方法,对谷朊粉组织蛋白规模化提供理论指导,使组织蛋白的组织化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谷物蛋白与豆类蛋白复配提高了产品的营养价值。受理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小麦谷朊粉原浆进行高水分组织化的方法。

市场前景:

该成果对谷朊粉和其他植物蛋白原料特性、挤压工艺、组织蛋白食用品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产品经用户使用,效果良好,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试验表明,工艺路线、工作参数方案合理、可靠,目前已在黑龙江建立了时产0.5吨复合组织蛋白中试生产线。

高校简介

University Profile

图片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先后隶属国家粮食部、商业部、机械工业部和国内贸易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占地2764.5亩,在校生规模39000余人,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22个学院,教职工2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同时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储运、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设计、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36项,主持或参与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报告300余项。为“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建设的137条粮油生产线提供了工艺技术,为行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