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推介(十九)
科技成果
Sci & Tech Achievements
01
成果名称:抗肿瘤中药新制剂开发与生产线建设
技术领域:生物工程
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抗肿瘤中药处方的传承与改良、工艺的继承与标准化执行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制剂一致性评价困难、质量控制标准缺乏的突出问题,通过挖掘现存经典名方、验方并进行筛选简化,优化中药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过程,开展高适用性原料药材前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适合新型制剂工业化生产要求的中药处理与加工工艺,研发抗肿瘤中药纳米乳剂。
市场前景:
目前与河南邓州市振宇中医院马宇振老中医抗肿瘤中药汤剂为依托,明确中药主效成分与药性,进一步优化抗乳腺肿瘤处方;如按计划完成抗乳腺癌中药制剂3个品种,建立中药制剂生产线3条,年产抗肿瘤中药5万剂(或粒)以上,年产值2亿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年以上。
02
成果名称:难加工金属材料CBN树脂磨具制备技术
技术领域:新型材料及磨料磨具
成果简介:
项目从结构上设计一种特殊的金属-树脂复合基CBN磨具,既具有金属结合剂的耐磨性优良、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又具有树脂结合剂的良好韧性,磨削后加工表面质量高、磨削锋利等优点。制备的系列CBN磨具,相比于传统的刚玉砂轮,CBN磨具的磨削效率提高100-500%,使用寿命提高5-10倍,被磨削金属表面粗糙度小于0.32μm,修整频率远远小于普通磨具。研制的发动机凸轮轴、曲轴的精密磨削CBN专用磨具,砂轮线速度达到100m/s,生产节拍≤80s;加工后工件轮廓精度提高到士0.02mm,表面粗糙度≤Ra0. 2-0.4 μm,省略了抛光工艺。
市场前景:
本项目制备的高精密CBN树脂磨具高速、高效、高精度优点,工艺性能稳定,产品相比于传统的刚玉砂轮,CBN磨具的磨削效率提高100~500%,使用寿命提高5~10倍,被磨削金属表面粗糙度小于0.32μm,修整频率远远小于普通磨具。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预计5年内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5%。
03
成果名称:微发泡PVA/PU复合树脂耐水砂轮
技术领域:新型材料及磨料磨具
成果简介:
项目制备了一种微发泡成型技术,制备了均匀微孔的PVA/PU复合树脂砂轮。由于砂轮内部结构具有大量的气孔,并且这些气孔具有贯穿性,使得钛合金板、铜合金板、不锈钢板等在磨削加工时磨削热及时交换,磨削热小,避免了磨削温度高时发生化学反应,而出现冷硬现象,以及切屑粘附现象。同时运用分子链段设计思想,控制PVA/PU复合树脂结合剂中软、硬链段的比例,调整树脂砂轮的硬度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在具有一定磨削力的条件下,砂轮具有一定的微弹性(邵氏硬度在90~94),减少了加工工件产生的残余应力。保证了工件不容易产生翘曲变形。
市场前景:
本项目开发成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为钛合金、铜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等难加工金属材料精密加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在电子信息行业、航空航天、潜艇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实现我国超硬材料制品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该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难磨材料精密加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河南丰富的超硬材料行业优势,促进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
04
成果名称:3C玻璃专用有序排列树脂金刚石系列磨具
技术领域:新型材料及磨料磨具
成果简介:
高强度、高硬度三元改性酚醛树脂结合剂的合成及金刚石树脂磨盘制备技术,能够解决当前蓝宝石玻璃、SiC晶片、类金刚石膜等高硬度、脆性材料的高效磨削问题,高结合强度的树脂保证了金刚石的把持力,提高了树脂的耐磨性。更重要的是高硬度树脂使磨盘在磨削过程中磨削力增大,磨削更加锋利,磨削效率提高。
市场前景:
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日本坂东、3M公司同类产品。预计2024年全球超薄玻璃市场规模将达到207.998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1.88%,市场领域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为石英玻璃、硼硅玻璃、压电端子、(LiTaO3)半导体晶圆(单晶硅)的高效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简介
University Profile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先后隶属国家粮食部、商业部、机械工业部和国内贸易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占地2764.5亩,在校生规模39000余人,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22个学院,教职工2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同时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储运、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设计、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36项,主持或参与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报告300余项。为“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建设的137条粮油生产线提供了工艺技术,为行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