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推介(十一)
科技成果
Sci & Tech Achievements
01
成果名称: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针对我国大米过度加工导致营养流失、能耗高、自动化控制落后等突出问题,探究了加工精度对稻米加工品质、食用品质、营养特性以及安全储藏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完成了消费者对适度加工大米的定性评价研究,建立适度加工大米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开发新型节能降碎抛光工艺,新研制的实时流量智能控制大米抛光机采用双辊串接技术,形成关键技术7项,开发装备5台/套,申请专利16件,建立了2条示范生产线:集成创新形成“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及产业化”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2项,为大米适度加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市场前景:
先后在中粮粮油工业(巢湖)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集团、淮南佳益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可将大米出品率提升约3.5%,能耗降低15%以上。

02
成果名称:玉米加工增值转化技术开发与综合利用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本项目创新了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关键技术,玉米胚及其制油生产中真菌毒素控制和脱除关键技术与玉米胚芽适度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解决了玉米胚和玉米油加工过程真菌毒素的安全问题,降低了加工助剂的使用量;突破了玉米胚芽稳态化处理、适温压榨制油、酶法脱胶、闪蒸高效传质、混合油精炼、潜在风险因子消减等多关键技术。完善了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了动物性产品的安全供给;实现了饲料生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推动饲料行业全面整体升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
该类产品不含任何化学型食品添加剂,营养丰富,适合多种人群需要。运动营养产品已经在合作单位(郑州)海而思进行工业化生产。另外,全球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且在2030年将达到6.43亿,2045年达到7.83亿,其中我国有1.3亿糖尿病患者,低GI食品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03
成果名称: 鲜湿面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技术领域:粮油加工及营养健康

成果简介:
针对鲜湿面制面、产品品质及保鲜等技术瓶颈,陆启玉教授主持,创新鲜湿面生产工艺和装备,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制面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了鲜湿面的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和生产效率,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一等奖。

应用前景:
科技支撑传统面制品行业持续发展,已在麦香园、麦乐佳面业、栗田食品等企业推广应用,新增销售额1.3亿元,利润2698万元,上缴利税1825万元。主编了《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培养了大批与鲜湿面生产相关的技术人员与研发人员,引领食品行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04
成果名称:小麦粉储藏害虫非化学防治技术
技术领域:粮油储藏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主要针对我国小麦粉的生产、储藏、销售过程中害虫发生为害严重、防治困难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储粮害虫对小麦粉的感染方式、我国常用包装材料对主要储粮害虫的防御能力、高低温杀虫效果、密闭处理和降氧气调处理对主要储粮害虫的杀虫效果等多种非化学防治技术对小麦粉储藏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形成一套有效的小麦粉储藏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小麦粉安全储藏及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成果技术特点:不采用任何化学药剂防治小麦粉储藏害虫,综合采用多种物理方式和生态调控方式有效控制小麦粉储藏期间害虫的发生为害,完全避免农药在食品当中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小麦粉的绿色安全储藏,确保储粮品质。
市场前景:
本成果自2013年3月以来已被多家面粉加工企业采用实施小麦粉储藏害虫综合防治,对促进解决企业面临的面粉安全储藏及储藏期间害虫的防治等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面粉储藏害虫为害问题。本技术成果使用简单方便,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成品粮安全储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校简介
University Profile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先后隶属国家粮食部、商业部、机械工业部和国内贸易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省“双一流”创建高校。
学校占地2764.5亩,在校生规模39000余人,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22个学院,教职工2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同时构建了集储运、加工、装备、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储运、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设计、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36项,主持或参与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报告300余项。为“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建设的137条粮油生产线提供了工艺技术,为行业科技创新、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